中轴线 北京记忆中的地标(图)

历史上的长安左门。

1906年的正阳门。

近期,中轴线上将有17个保护项目陆续实施。壮美的依旧壮美,可惜的是,中轴线上,还有不少同样惊艳的古建筑,已无可挽回地湮灭在历史中,它们曾经如同今天的鸟巢一样,是北京的“地标”,却在今天只剩下了“地名”。据统计,中轴线上的历史结点有12个已基本消失,例如明代的地安门、正阳桥仅保留了地名,地安门燕翅楼、北上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千步廊、中华门、棋盘街、正阳门瓮城已完全消失;天桥保有遗址,桥身已埋入地下。如果注定要失去,我们唯一能做的,至少是不遗忘。

地安门

皇城北大门 “闲人免进”

如今,走到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迎面即是宽阔的街道和汹涌的车流。路边是传统建筑风格的饭店和商铺。从此向南,人们可以信步走到景山北门。在明清时期,地安门是皇城的北大门,与天安门相对应,一般老百姓可不敢随意走进这道门来散步。

据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介绍,地安门明时称北安门,清顺治时改为现名。当年的地安门上铺黄琉璃瓦,下面红色墙身,面阔七间,中间开三个方形门洞。这门洞的形状也有讲究,取的是天圆地方之意。

另外,史料显示,地安门见证了皇城内不少重要事件。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走后门”,从地安门经德胜门远逃西安避难。1917年,溥仪复辟失败后,也是经地安门灰溜溜地走了。

燕翅楼复建工程进行时

昨天(22日),地安门内大街北口,燕翅楼复建工程已初具规模。虽然仍在施工围挡的包围之中,但一排传统建筑的房顶已依稀可见。

史料记载,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原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1924年,被驱逐出宫的部分太监暂时居住。

据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介绍,原地安门门楼左侧曾发现两间遗存。由于平安大街拓宽道路时占用了原来燕翅楼北边的地盘,所以复建后的燕翅楼总体体量会比历史上稍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此次复建根据东西侧的不同情况,复建的间数也有所不同,其中马路西侧从南端一路往北将复建10间,马路东侧掐头去尾在原来楼址中端恢复4间。而历史上的雁翅楼东西各15间。

消失原因

贯通地安门东西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为解决地安门东西交通问题,地安门城楼及燕翅楼被拆除。

北上门

中轴线上最老建筑之一

北上门原址位于神武门和景山之间,现在的景山前街南侧。北上门也是距离紫禁城皇宫最近的建筑,黄琉璃瓦红墙身,五开间。有专家考证认为,北上门的“原始身份”就是金太宁宫内廷之门紫宸门。后经元、明两代复建和更名,它成为皇宫与禁苑之间的“御路”门。因此可以说,北上门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建筑。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目前关于北上门是中轴线上最早的建筑一说还有争议,因为这一观点还缺少一些史料的佐证。

另外,近年有专家认为,北上门作为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应该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进行恢复,使中轴线的历史更加完整。对此,北京史研究会理事朱祖希教授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关于北上门的研究还应深入,目前虽然各界说法较多,但留下史料有限,北上门的复建问题也要进行研究论证。

北京晨报     2013/12/23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