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 北京记忆中的地标(图)

消失原因

缓解景山地区交通

1956年,为解决景山附近交通问题,北上门被拆除。如果从金代的紫宸门算起,北上门已经历了700多年的沿革。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左青龙、右白虎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长安街因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与长安右门东西相对,为皇城通往内城东部的通道之一。

明清实行科举制度,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接出午门,在鼓乐仪仗引导下,经天安门,东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篷内。举子们一旦金榜题名,犹如鱼跃龙门,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预示前程似锦。

长安右门位于天安门前的西侧,规格建制与长安左门完全相同,只是坐落方位相反。平日百官上朝面奏皇帝都从长安左、右门进入,但无论官爵高低,都须下马下轿。另外,古时举行“朝审”,也要将刑部死囚带入长安右门讯问,确认无疑者则绑缚刑场执行;有疑问者则缓决。囚犯一入长安右门如入虎口,凶多吉少,故时人又称此门“虎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

在开国大典的纪录片里,天安门东西两侧这两幢明代建筑的身姿还依稀尚存,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已没有这长安左、右门的丝毫痕迹。只能隐约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前川流不息的长安街大道上,想象长安左门从前的模样,从中山公园保留的红墙,推断长安右门的大致位置了。

消失原因

解决长安街交通问题

两门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建。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1931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1952年,长安左、右门被拆除。

千步廊

六部、五府办公地

天安门南面,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其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面北为天街,即今长安街。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千步廊和中华门,构成了封闭的“T”字形广场。旧时千步廊是中央政府机关的办公之地,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办公按文东武西的格局,文官在东千步廊,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武官在西千步廊,包括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的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

明清两代,由于实行“殿试”的科考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农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但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需首先集中在大明(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李建平在《魅力北京中轴线》一书中写道:天安门前540米长的丁字形空间,以其狭长、封闭的距离,衬托皇权的神圣、威严。

现如今走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旗杆东西两侧,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中央公务区”千步廊踪影全无。一位游客以天安门为背景给妻子照相,旁边一导游搭讪,“你站的位置不对,”他指着广场上最中央绵延的长条地砖说,“过去这就是御道,你站在旁边那是宫女的地方,往左是武官、往右是文官。”导游说得头头是道,但问起“千步廊”,他却摇头不知了。

北京晨报     2013/12/23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