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性格憨厚老实的李洪斌夫妇。[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振红 摄] |
爱北京?恨北京?
无数人从乡村走出,无论是背着蛇皮袋,还是提着拉杆箱,抑或操着南腔北调的各种乡音,当这些人带着充满新奇而又惶惑的眼神从各个城市火车站的出站口涌出的时候,他们便获得了一个新的群体身份——农民工。其实,农民工并不是对农民身份的自我否定,而是打工者在城市得以正当存在的一种身份。在京打拼的每一个农民工对北京都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特殊情感。
“爱”
北京的变化李洪斌都看在眼里,他笑着说:“北京的变化太快了,如果隔几个月不去市里的话,有的路就找不到。”谈起现在的北京生活,李洪斌说:“刚来北京的时候,根本不敢想能在北京有个住处,当时的期望就是只要比在家乡生活得好点就行。”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最让李洪斌夫妇俩感动的就是来这儿结交到了不少朋友。李洪斌的爱人说,北京人热情、乐于助人,而且不排外,包容性强,这给像我们这样从外地过来打拼的人带来很多温暖。
李洪斌夫妇有三个女儿,现在小女儿在北京上幼儿园,记者询问入园时有没有对外地人设立门槛时,李洪斌的爱人笑着说,孩子进的是民办的双语幼儿园,和北京的孩子一样,每个月交两千多元的费用就行,不会对我们的孩子额外收费。老师非常负责任,对孩子的态度都很好,对外地的孩子没有歧视,管理也很严格。与家乡的教育相比,孩子在北京学的东西多了很多,而且回到家还会主动跟父母说要报兴趣班。对于李洪斌夫妇来说,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恨”
这几年由于北京的房价高涨,很多人对买房持观望态度,加上目前的政策又限制外地人购房,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装修建材市场。李洪斌说:“活儿最多的时候是三年前,有时候一天要跑三四个工地”,“每年出了正月初六就开始忙活了,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活儿一直不多。”李洪斌的妻子补充道,而且按目前的市场来看,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再有就是不论从买房资格还是金额上来看,像他一样的外地打工者在北京以个人的名义买房还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喜欢北京”,李洪斌夫妇毫不犹豫地说,“在北京打拼了10年,没想过再回老家,我们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2个女儿现在也都在北京工作,生活,在这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
“北京梦”——扎根北京
在谈及自己对未来在北京的计划时,李洪斌激动地说:“在北京开公司不受外地户口的限制,而且现在开公司门槛也低了,我想开个装修公司规模化经营,然后在北京买个房,彻彻底底在北京有个落脚的地儿,有了房子心里就踏实了。”
外地务工者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外地务工者的奉献。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寻梦的地方,抑或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对离开家乡来大城市打拼的人,李洪斌有话要说:“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要给人生留遗憾。趁着年轻要多出去闯荡,走得多、看得多了,阅历自然就多了,在外面闯出一个名堂再回家。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要靠努力。不蒸馒头争口气,不争气怎么圆梦。”背井离乡着实不易,但请不要让自己的梦想跟着自己一同“流浪”。
记者手记:
2014年年初,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对来北京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善待他,户籍人口也好,常住人口也好,也包括流动人口。”
在过去10年,北京平均每年增加63万人,10年共增加600余万人。《北京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推行居住证制度”。这意味着北京暂住证将谢幕,居住证考虑不设申办门槛,以推动来京人员主动登记。持居住证可享买房平等待遇,可以使长期工作在北京又没有户口的人,在很多方面如住房、购车、社会保障等享受到与北京市民同样的公共服务。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李洪斌夫妇和众多在北京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不会再为买车,买房,孩子上学等问题而担忧,北京会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家”!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