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人间都是爱
——学者情圣胡适之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5-09-15
调整字号大小:

作者:杜承南

胡适 [资料图]

胡适 [资料图]

在我《好雨润心——民国大师剪影》系列讲座选讲的十几位专家学者中,有两位是我的老乡,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另一位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之,老乡写老乡,不禁情满腔。

1891年,上海大东门外一名男孩儿呱呱坠地,这个男孩便是日后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教授,传播新思想,倡导新文化,影响了中国一个时代的胡适之先生。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胡适的父亲胡传(字守珊,号铁花)是一个老知识分子,母亲冯顺弟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续弦),18岁时嫁给年逾知天命的胡父,23岁时守寡,操持家务,含辛茹苦,教育子女。在儿子出生两个月时,胡传便被调往台湾任职,此后不久,胡适也随母亲去到台湾,在双亲的严格教育下开始了漫长的人生之旅。4岁时已认得方块汉字七百多个,堪称早慧。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胡适与母亲返回安徽老家绩溪上庄村。

回到故乡后,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从小酷爱读书的他,在私塾几年里勤奋好学,如鱼得水,读遍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等传统书籍,9岁开始看小说。在那个读经的年代,老师是不让涉足小说的,因此胡适就想办法偷偷看。先是找到一套《水浒传》,顿时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之后意犹未尽,还相继借来《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此外还阅读了外国小说《经国美谈》,讲述的是希腊爱国志士的故事。胡适前前后后阅读了30多部小说,博览群书后,眼界大开,为日后负笈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其一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适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书生、学者。

九年私塾,以及母亲严格的家教,胡适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904年春,胡适央求二哥向母亲建议,让他继续学习。这是胡适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节点,对他日后成为大学者,教育家,新文化运动带头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到上海后,胡适先读的是一所私立学校——梅溪学堂。胡适打小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基础扎实,甚得学校老师喜爱。由于爱读书,不久便执笔作文,认识也大为提高。社会不安定,反清斗争愈演愈烈,胡适开始阅读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邹容的《革命军》,思想受到启发和提高,反对帝制的革命思想也渐渐形成。为了用实际行动反对上海官僚势力,与同窗好友一起“罢考”,就离开了梅溪学堂。

第二年进入澄衷学堂,起初有的学科因基础较差跟不上趟,经过一番努力,成绩迅速提高,渐渐名列前茅。在澄衷一年半,各方面书籍都有所涉猎,对“进化论”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视野也更加开阔,尤其是梁启超的著作对他影响至深。后因班上同学被开除与校方据理力争而受记大过处分,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澄衷学堂浓厚的学习氛围对胡适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6年夏,胡适考入中国公学,主编《竞业旬报》。任主编时工作和生活非常勤奋和艰苦,正是在此期间接触了诗歌,一见钟情,成为一个狂热的少年诗人。两年后转入中国新公学,同时兼任英文教师。

远涉重洋 赴美深造

胡适于1910年七月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先是在康乃尔大学读农科,但胡适对农学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特别是一门“果树学”的课程,每周有实习,要求每个学生每次将几十个苹果分类填表。例如茎的长短,果脐大小,果上棱角和圆形的特征,果皮的颜色,果肉的韧度,酸甜的尝试,肥瘦的记录……等等,项目分得很细。美国那时有四百多种苹果,都要一一细分。中国学生对这许多苹果一头雾水,填起表来便觉十分枯燥,味同嚼蜡,不管多么下功夫,结果却还是错误百出,成绩甚差。胡适觉得自己不是学农科的料,于是转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三年后,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顿时如鱼得水,并终生服膺,矢志不渝。

播种“德”“赛” 小试牛刀

胡适于1917年回国,先返故乡探亲,后到北大任职,当时的校长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胡适初入北大,谦虚谨慎,工作勤奋,颇得好评。蔡校长也对他青眼相加,他负责中英文两方面的工作,也时常应邀到校外发表演讲。此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问世,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运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打破我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独尊儒学的格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回国。经陈独秀大力举荐,年方27岁的他当上了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在北大短短几年,著述颇丰。文学领域,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新诗,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写出了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在文学创作领域初试锋芒,接着又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出色成就,发发表了《红楼梦考证》,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样的开山扛鼎之作。

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其中,胡适1916年8月23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一首《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这首诗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当时却很轰动了文坛。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一方面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同时又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邀请自己的恩师杜威教授来华讲学,陪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1  2  3  4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