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资料图] |
舌犁笔耕 硕果盈枝
胡适一方面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课,一方面埋头整理并出版了《水浒传考证》《红楼梦考证》等国学经典著作。胡适先后对十余种古典小说进行了考证,开风气之先,1921年北大成立国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作专题研究。《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红学研究的著述颇多,其代表作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曹雪芹家的籍贯》、《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玄同、周汝昌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书信发表。
1920年至1937年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与《新青年》脱离关系,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胡适周游列国回来后闭口不谈政治,但继续传播着自己所感悟到的西方文明思想。1928年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对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偶尔作公开演讲,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
1928年,胡适受国内局势的影响,开始宣扬人权、约法与民主。他呼吁:“我们今日需要一个约法,……我们要一个约法来规定政府的权限 —— 过此权限,便是‘非法行为’。我们要一个约法来规定人民的‘身体,自由,及财产’的保障 —— 有侵犯这法定的人权的,无论是一百五十二旅的连长或国民政府的主席,人民都可以控告,都得受法律的制裁。 我们的口号是: 快快制定约法以确定法治基础! 快快制定约法以保障人权!”他在《自题小照》中说:“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已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可以说,他是以非凡的毅力从事当时的民主和民权事业的,他当年的主张与我国提倡的依法治国的政策是十分吻合的。
弃教从政 身不由己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安排胡适以北京大学文学院长的身份到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宣传中国团结抗战的决心,争取各国支持。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在美国及加拿大法国、瑞士和普鲁士等国游学并发表演讲,步他并不尊重、看好的孔夫子后尘。到美国当大使,这在一般人看来,该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可江冬秀不这样看。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但愿你给我信上的一句话,‘我一定回到学术上去’,我恨自己不能帮你助一点力,害你走上这条路去的。”她叮嘱丈夫记住要“回到学术上去”,还认为自己缺乏能力,“害”胡适走了当官的路。胡适接信,感动得一塌糊涂:“我将来要做到这一句话。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觉惭愧,对不住你。你总劝我不要走到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20年,从来不这样想,所以我们能一同过苦日子。”没读多少书的江冬秀的为人和识见令人啧啧称奇!
胡适在任期间,尽职尽责,当然也闹过笑话。胡适在大使任上曾发生一件趣事。珍珠港事变前,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运至华盛顿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后者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卿和该馆馆长特地敦请中国大使胡适,并派大员相陪,同往书库查看。谁知这位大使是个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就看了个把钟头,把那些陪他前来而与善本无缘的外交大员和图书馆馆长冷落在幽暗的书库走廊,踱其方步。最后大使才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了出来,和这批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的经纬。这件小事,在他们所谓外交使节的圈子里都认为是有失身份的事,但是胡适我行我素习以为常。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位学者大使,因而他的怪异行为反而传为佳话了。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学养深厚 薪火相传
胡适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疑处不疑。”胡适学识渊博,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广泛涉猎、深入钻研,并非浅尝辄止、装点门面,而是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融于一炉。在当代学者中实属凤毛麟角,罕有其匹。他一生涉猎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过许多开拓性的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胡适对考证《水经注》颇为痴迷。据季羡林先生记载:“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会议开始时,适之先生匆匆赶到,首先声明,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他要提前退席。会议开着开着就走了题,有人忽然谈到《水经注》。一听到《水经注》,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而且越谈越起劲,大有与诸位仁兄奉陪到底之势。”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