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位译者来说,《西游记》中人物名字的翻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神、仙、妖、魔、鬼、怪的名字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翻译成英文虽然有难度,但也有很大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阅读全文 >
读《西游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方言俚语,如果只是看热闹,一带而过,明白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从事翻译或者学习汉语文学经典的英译,那么,对任何一个词汇都不能轻易放过。 阅读全文 >
唐僧师徒西行,还未到西天,就得到了一部真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詹纳尔教授用最为简单的英语还原了经文的本意,除了梵文音译,所用单词不超出中学生的词汇范围。这种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功力,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殊为不易。 阅读全文 >
孙悟空打死的六耳猕猴不是别人,正是另一个自己。悟空除掉了六耳猕猴,也除去了自己的二心。毕竟,与取经这项崇高的事业比起来,个人之间的小矛盾根本不值一提。 阅读全文 >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似乎是一个社会活动很多的活跃人物,又是讲道,又是炼丹,还要帮助玉皇大帝捉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与清静无为的“道祖”形象相去甚远。 阅读全文 >
钱钟书先生博览群书,对《西游记》更是情有独钟,反复读过十几遍。在《管锥编》中引用《西游记》的内容达五十多处,《钱钟书手稿集》中亦屡见称述,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和熟悉程度。 阅读全文 >
《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出山,就除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贼,紧接着,又在观音菩萨的安排下戴上了金箍,心猿受到约束,走上了正途,从这一刻起,他实际上已经开悟。 阅读全文 >
《西游记》人物中,猪八戒最接地气。他坚定地跟随唐僧西行,但在危险面前也会恐惧退缩;既想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又贪恋人间酒色财气;饭量大心更大,天塌下来也能照吃照睡;说话幽默风趣,偶尔还能咬文嚼字。 阅读全文 >
《西游记》小说成书于明代中叶,在此之前,玄奘取经的传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经过多少代说书人添枝加叶,又吸收了儒家的正统思想和道家的玄幻观念,让这个原本是佛教的故事,具有了儒家的底色和道家的背景。 阅读全文 >
今天,更多的人是通过《西游记》知道玄奘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神话重叠在一起,已经模糊了他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揭开这层面纱,怀着崇敬之心,回看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阅读全文 >
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各有一个神猴,中国的孙悟空和印度的哈努曼。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类最为浪漫的想象和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聪明、忠诚和勇敢。 阅读全文 >
我们常说,人都有父母,谁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可孙悟空还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本土妖精无支祁,还是印度神猴哈努曼?对于这个问题,前辈大学者已有研究。 阅读全文 >
翻译难,翻译经典更难,把经典翻译成经典难上加难。幸亏有余国藩教授和詹纳尔教授这样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又能苦心孤诣矢志不渝的翻译家,《西游记》才能“游”出中国, “游”向世界。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