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有 [资料图片] |
刘德有简介:
刘德有,历任《人民中国》杂志翻译,《光明日报》驻日本记者,新华通讯社东京分社记者、首席记者,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文化部部长助理,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86年起任文化部副部长。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和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语言方面的研究。译有《占领下日本情况的分析》、《祈祷》、《残像》,著有《在日本十五年》等。
中国网12月18日讯(记者 肖冰)中国翻译协会成立至今已走过30年的岁月,随着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30年是译协不断壮大和发展的30年,是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和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和权威性的30年。
译协今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曾为它呕心沥血的创始人,中国网记者采访了参与译协成立的一位前辈刘德有先生,说起译协的发展,他感慨万千。
两次重要会议使翻译工作者成“家”
中国翻译协会的成立,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酝酿和筹备过程。
1978年6月,刘德有结束了长达15年的新华社驻东京记者的生活,回到北京,返回原单位外文出版局工作。翌年被任命为外文局副局长。刘德有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任职的期间会参与中国译协成立的筹备工作,亲眼看到这一协会的诞生。
他向记者讲了两件在筹备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一件事是两次筹备会议。
第一次筹备会议,是由原国家人事局牵头,于1981年4月3日在该局的办公地址——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召开的。会上经过讨论,公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挂靠单位,同时,与会者还对协会章程(草案)提出来修改意见。这一次会议表明,协会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始。
又经过半年多后,当年的11月12日下午,仍由原国家人事局牵头举行了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开始,刘德有不免吃了一惊:竟有那么多久负声望的老一代翻译家、知名学者齐集一堂。他们是:季羡林、朱光潜、钱伟长、孙冶方、梅益、曹靖华、冯至、张仲实、张报、张锡畴、柯柏年、张香山、吴文涛、阎明复、师哲、德林等。会上,大家发言热烈,一致表示支持成立中国译协。刘德有认为,这次会议是中国译协在筹备过程中举行的一次关键性的会议。
第二件事,是聘请成仿吾同志担任译协名誉会长。
“成老是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共产党宣言》是最基本的文献。大家一致推举成老做译协名誉会长。”当时在外文局领导的游说下,成仿吾答应出马担任名誉会长。
就这样,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周密布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于1982 年6月23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至此,中国翻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
回顾历史,刘德有感慨道,上面提到的名家、老翻译家中有许多人相继作古。今天在纪念中国译协成立30周年时,格外地怀念他们。
蓬勃发展获得国际广泛认可
目前,译协成立30周年纪念会正在红火的筹备中。虽天气严寒,但是阻挡不了全国翻译翻译工作者的热情。
看到译协今天的蓬勃发展,刘德有感慨30年来译协的变化很大!
刘德有说,最大的变化是译协的工作与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结合的越来越紧密,通过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译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和扩大,而且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的地位和权威性也日益提高,不仅如此,与国外翻译界的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愈益提升,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承认。这是令人特别感到高兴的。
近年来,译协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依靠各地翻译机构和翻译人员的积极性,经常举办翻译学术和行业交流活动;积极开展翻译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培训和翻译咨询服务活动以及与翻译工作有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开展各种翻译竞赛、举办培养翻译人才的研讨班;受国家人事部和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委托,负责全国的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证登记;表彰有成就的翻译家以及在国际上加入了“国际翻译家联盟”,并在这一联盟中担任重要职务等等。在刘德有看来,这一切,都是有力的证明。
谈起译协的机关刊物——《中国翻译》刘德有表示,最近几年《中国翻译》的理论性不断增强,陆续刊登了不少探讨翻译理论的有分量的文章,这些文章反过来又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翻译》从整体上为提升翻译理论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翻译工作者应全面提高素质
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不断创新,善于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客观地进行介绍,进而需要加强翻译力量,向翻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刘德有说,中国翻译人员担负的这一任务,既艰巨又光荣。
给予年轻翻译工作者的建议:
首先应当处理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要十分注重实践。译学研究毕竟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去指导实践的一门学问。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践,已成为翻译工作者的共识。
现在,有的人把一些简单的现象用玄而又玄的理论来解释,让读者与听者越搞越糊涂;或者专门追求理论上的新名词术语,就像爱时髦的人不断更换时装;或者说翻译与这个学那个学有关,叫你得先懂点这个学那个学才能搞翻译。这似乎有些吓唬人的味道。那种拉上几十门学科,标上无数术语的做法,并不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它只会导致许多概念含混不清。这种“理论”显得极其庞杂,但未必有实用价值。
我主张翻译应该多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翻译规律的认识。舍此,把翻译理论学得再好,也是“在床上练游泳”,不能代替翻译的实践。
其次,应当认识什么是翻译的本质。我认为,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思维的转换,它要转换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更是意思。与此同时,翻译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
再次,我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为此,翻译工作者应当全面提高素质。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