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鎏金铜辅首。[扬州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
名词解释
铺首
铺首是一种兽面纹样,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可不衔环而仅作装饰用,亦可用于青铜器、陶器等器物上作为提手。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铺首的记载基本上是为门上所用,唐代颜帅古注释说:“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关于铺首的起源,在商周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有铺首衔环了。根据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第三期偏早和第二期晚期器物中就已经出现了铺首衔环,而无环的单纯铺首则可追溯到更早的二里头文化。学者认为,铺首起源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汉代时期,已非常盛行将铺首装于门户上了。铺首的形制有多种,汉代多以朱雀、双凤、羊头、虎、狮作铺首,兽目怒睁,露齿衔环,显得十分威严。
谜团
与雷塘陵什么关系?
此次考古工地位于扬州西部,而之前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考证并出资修复的,两者相距约5公里。槐二村所在的雷塘,正是唐朝为隋炀帝修建的陵墓所在地,其是否就是李渊为杨广修的陵寝,尚有待考证。
雷塘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陵墓气势雄伟,为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其陵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陵前有清代扬州籍大儒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为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所写。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陵四周栽种着松柏。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伪隋炀帝陵”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束家平在发布会上说:“隋炀帝在唐初改葬雷塘有明确记载,但现在墓地却在5公里外的曹庄被发现,其中的缘由还有待考古发掘去解决。这里究竟是不是吴公台,和江都宫、雷塘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仍然是个谜。”他说,目前还不能说雷塘陵为假陵。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有着独特的历史原因。由于隋炀帝被部下缢杀,死得很不“光彩”,唐代以后隋炀帝陵便渐渐荒芜,不为人知。
有专家认为,杨广的孙子杨侑的陵墓在今陕西扶风县,墓葬封土为覆斗形,这是皇帝和王侯墓葬的封土形制,隋炀帝陵也应如此,而被清阮元考证为隋炀帝陵的雷塘槐二村大墓,封土为馒头形,那应是一座汉墓。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