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全国英语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集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4-01-22
调整字号大小:


在历史中寻找未来

作者:黄朝堂 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北有北京四合院,南有广州西关大屋”,各种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百花园的瑰宝,中华文化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革开放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承认的是,我们的许多区域文化仍如“睡美人”一般,若她们都得到保护与弘扬,那么她们的五彩缤纷也必将为我们的中国梦画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个在广州长大的年轻人,我爱她两千多年的史海浮沉,哪怕她前世被蔑称为“南蛮之地”;爱她云山珠水的岭南文化,哪怕她今生被视为文化沙漠;爱她的敢为天下先的务实风气,哪怕她被贬为“实利重商”;爱她“铜捞铜煲”的包容气度,哪怕她被误解为排外。而如今许多本土文化之所以会面临种种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保护与宣传。以广州为例,五羊,南海神庙,恩宁路和六榕寺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见证,但走出广州,恐怕就名气大减了,其状况更多地是“养在深闺待人识”,因而唤起大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展开切实行动,是发展本土文化的当务之急,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历史的第二次生命

西关文化是南粤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她的发祥地,便是恩宁。

恩宁路,曾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恩宁路与龙津西路、第十甫和上下九步行骑楼街连接,为全市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分布了几十处文物古迹,包括光绪年间的粤剧行行会组织——八和会馆、詹天佑纪念馆、金声电影院、李小龙祖居以及古旧的趟拢门,满洲窗,青砖石地,乘凉的老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海中不可取代的儿时记忆。

然而2007年底,政府欲把老街区改造为“荔湾新天地”,规划遭到众多老街坊的联名反对,事件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大家的担忧是有理由的,岭南的本土文化深深根植于城市历史街区中,她孕育了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闪烁着我们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面对今天世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泯灭的现象,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载体的历史街区,成了保卫本土文化最后一座营垒,然而改建可能会清扫这里近百年的文化积淀,在不可逆的改造过程中,这里的本土文化可能被连根拔起。

本土文化的生存状态说明要传承,必须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否则便会与环境破坏导致物种绝灭的道理一样。因此,要保珍贵的本土文化,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包括老建筑,特色手艺以及居民原有生活;二是如何与现代融合。如果对环境保护不当,那么新恩宁将失去灵魂;不能与现代融合,她也难为年轻一代人所接受。

一方面,恩宁路的老建筑固然要保护,但我也坚信只有人才能传承文化。因而,让原住民回迁应是保护的措施之一。把房子一部分给原住民,一部分交给政府搞旅游开发,部分旅游收入可用作保护和维修房子的固定费用。生活参与,传统手艺文化与老建筑都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只有允许原住民的生活参与,保护才显得有意义。

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在恩宁的现代融合进程中亦不可或缺。因而,如果仅以粤剧、粤曲、手艺为卖点,很可能会减弱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要改变这种情况,在实地调查后,我认为政府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开发出新的创意园区。当前,青年群体对文化创意的热情颇高,我们可以在恩宁路一带开辟出一定区域用于公益用途,定期开办艺术展览会,请知名艺术家开讲座等,提供给这些青年人聚集的场所,提供一个他们可以展示的舞台,让恩宁路成为创意文化的代名词之一。

其次,政府的推广要从小学生做起,在教育上花费。比如粤剧在进大学的同时,更要进小学。各大中小学可以开设兴趣班,手工课等,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发展不会轰轰烈烈,政府要让这项工作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才能代代相传,不出现文化断层。

再次,适当发展经济。改造可以借鉴那些成功的文化开发案例,如北京的798文化艺术区、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等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而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区,在开发后,也成功地将本土文化与青年一代人的市场需求结合。一条大街上手工艺店、文化名人故居、主题餐厅、书店等消费场所星罗棋布,自然会吸引来游客,营造文化氛围。

让人欣慰的是,如今恩宁路至上下九一带的骑楼都有居民居住。在与居民的交谈中,我得知政府的规划其实包含了这一块:“虽然楼下变成商铺,但是整条街都热闹了,整条街的环境都和以往不一样了。”

“参与”就是“传承”

在漫长的方案修改过程中,始终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当中。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一方面是官方在努力;而另一方面,民间组织也在积极参与。

对于本土文化的复兴,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

2012年,四个年轻人,为了记录恩宁最后的模样,自发成立了“声•鸣行动小组”。他们以拍摄的方式制作了《金声泪》短片并在电影院原址播放,以此缅怀这家即将结业的金声电影院。随后,在厦门大学念书的学生肖朗很快在网上成立了一个小组,叫做“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很快便吸引了广州各大高校学生的注意;年轻的“老广州”邓小莹、上山爱在豆瓣上建立了“广州旧城关注”小组关注事件动态;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谢文君,人在千里,心系家园,听说了恩宁路改造的消息,便筹划着要拍一部短片,题目就叫《正在消失的羊城》。

恩宁路学术关注组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我们有的开展对居民拆迁补偿的调研,有的与政府部联系,有的听取居民的声音,有的则拍摄纪录片。因为一些原因,过程中我们的一些行动也不为街坊们认可,遭遇误解、挫折,我们逐渐意识到当城市的新陈代谢不可逆转,年轻人的执着需要支持,亦需要理性与方向,只有沟通才能达到文化保护与复兴的目的。

尽管最后恩宁路的改建也开始了,但正是许许多多的民间组织凭借年轻一代人的热情、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不断努力,使得规划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搭建了民间与官方的沟通平台,使规划在舆论讨论中得出更为合理的方案。

去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全票通过了新恩宁路改造方案。由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恩宁路的改造规划思路也从原来的“就地寻求经济平衡、建筑物基本全拆、原地回迁”,转变为现在的“保护文化、妥善安置、抽疏人口、改善环境”。新规划中,大量历史建筑将得以保留,规划复建建筑用地不到恩宁路地块总用地的 30%。

关于我们,关于未来

当不久前我再次带着相机去到恩宁路,发现如今那里开了更多的铜艺店,八和会馆旁边的骑楼已经在翻修,在多宝坊一带几架挖土机正在忙碌地作业,街坊说不久以后恩宁路的上半段也会开始改造成商业街……

从这次恩宁路的改建中,我们看到政府负责的态度,也看到民间组织,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快速觉醒。“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说着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立场,但都有着同样的执着,用我们的力量和热诚去践行中国梦。而政府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小心翼翼,尽可能协调各方意见、利益,也是为了能给我们,更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交代。

一条恩宁路,包涵了民间众多的期待,也凝聚了政府不少的心血。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官方、民间,年龄和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恩宁路这样一个小小街区,我们看到众人为保护本土文化努力,而所有努力都汇注于共同的未来。然而除了广州,还有许许多多的“恩宁路”沉睡在全国各地,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在每一个有梦的地方。而我也相信,只要有“我们”的行动与热忱,便可以唤醒这些沉睡的文化精灵。

“恩宁路”,历史从这里复苏,梦也将从这里开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经济取得巨大的同时,也应该回过头,重新审视文化、历史,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多样性保有一份尊重,对历史的延续存一份敬畏,民族文化复兴的步伐才会更坚实。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